鲜为人知的“广州殡仪馆一条街”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四个阶段。与西方人从小接受死亡教育不同,中国人向来忌讳死亡,无论言谈间还是生活中都会尽量避免触及与死亡相关的言辞与话题。而对于一向讲究“意头”的广州人来说,这种禁忌就表现得更为明显。但其实很多人都想不到,利用新式仪式改良传统丧葬陋习的中国第一间殡仪馆,原来就设立在广州。

广州殡仪馆一条街


(在《广州商业行名录》中登记的三家殡仪馆)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生死都是大事,重视程度最高,仪式也最为繁复。人死后一般停厝在庄房(停尸间)等候殓殡,还要请和尚道士做法事等等,既不卫生又繁琐复杂。当时,广州城外遍布庄房,如东门外的永胜外庄(今广东省人民医院)、杭嘉湖义庄(今烈士陵园东门西侧),小北门外的嘉应义庄、福建义庄,黄华路上的江西义庄,淘金坑的四川义庄等等,都是暂厝尸体的地方。这些传统的庄房环境不佳,又没有新式的遗体防腐设备,卫生状况往往不尽如人意,还容易成为疾病传播的温床。

广州殡仪馆一条街


(东川路上殡仪馆的旧址。从左至右分别为乐天殡仪馆、中华播道会东川堂、粤光制殓公司)

民国初年,广东台山县人吴文波到美国谋生,后当基督教牧师传道,经常主持教徒的丧葬仪式。他目睹外国人的殡葬方法科学卫生,悼念仪式庄严肃穆,联想到家乡的丧葬风俗不卫生,亟待改革,因此便用心学习遗体防腐技术和殡葬业务,拟在中国推行其欧美基督教徒治丧的仪式,并借传教机会,到美、加各地向华侨宣传改良中国殡葬习俗,更于1919年在美国发起组织,募集股金毫银10万元回国建立殡仪馆。1921年临时董事会推举吴文波返国,在广州筹设殡仪馆,并在广州增股万余元,合共投资毫银115625元(折合人民币226625元),共2312股,每股50元,股东几百人。得到华侨的热心支持,吴文波最终于民国11年(1922年)在广州开设“粤光制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粤光”),成为全国最早开设的殡仪馆;而殡葬中的遗体药物防腐和化装整容,亦是全国最早开设的殡仪服务项目。

由华侨集资开办的粤光制殓股份有限公司属股份性质。总公司设在东川路83号(即今天松厦冷气公司),占地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内设追悼厅、棺木工场、寿衣工场等,并备有汽车(初期为马车)供运尸、出殡之用,是当时国内设备先进、最早采用遗体防腐技术的殡仪馆(以前只用冰块冷藏遗体),其采用的丧葬仪式既卫生又简便。为适应用户办丧事需要,还提供棺木、坟地、石碑、寿衣寿具、鲜花砌作、仪仗、乐队、灵堂租用、火葬代办、运柩等服务项目。只要在殡仪馆一次付款,丧事便可全部办妥。这种“一条龙”的服务方式,一直沿袭下来,并为全国不少殡仪馆所仿效。总公司成立数年后,粤光又分别在大德路156号(今203号,位置在现满族小学内)和大北门外双山寺开设分公司。开业初期由于服务对象多为基督教徒和外国人,故生意不佳。后来向市民开放,但由于收费较高,委托办理者多为富贵人家。直至抗战前,业务向多层次发展,生意增加,开始逐步获利。广州沦陷以后,粤光总公司被日军占用,员工大部分疏散,仅得分公司继续营业。当时在日寇铁蹄之下惨遭杀害的市民为数不少,故此该公司的业务量直线上升。抗战胜利以后,东川路总公司才得以复业。

除粤光制殓股份有限公司外,民国时期的殡仪馆还有另外两家,分别是“乐天制殓公司”和“别有天殡仪馆”。粤光制殓公司成立后不久,因股东内部发生纠纷,经过多次调解不果,最终部分股东拆移,于民国22年(1933年)在东川路79号另组“乐天制殓公司”,随后又在大德路160号(今199号,现满族小学旁)设立分行。总行、分行占地面积均约1500平方米,其规模、设备略逊于粤光公司,经营对象以基督教徒为主,兼为一般市民丧葬。与粤光公司不同,乐天制殓公司并非单纯是华侨投资,其中亦有医生参加股份。这两间公司由于利益关系,互相对立,因此无论是总行还是分行都靠得很近,竞争十分激烈。广州沦陷后,乐天公司总行与分行先后停业。而别有天殡仪馆则开业于民国33年(1944年),初期设于大佛寺(今惠福东路),但因为地方狭小、设备简陋、卫生较差,又靠近民居,遭到周边居民的强烈反对,翌年便迁往大德路249号(今广东省中医院对面118号)营业,不久后又在德坭路方便医院旁设立分行(今东风西路银农大厦附近),承接一般市民的丧葬事务。而当时长生店行业(棺材铺)的工会组织“寿板业职业工会”,也是设在别有天殡仪馆的大德路总店里面。这三间殡仪馆除办理殓殡服务的铺面外,还各自备有坟场。粤光公司的坟场在田心岗等附近四个山岗(今环市东路东段北侧),与位处太和岗(黄花岗北侧)的乐天公司坟场相距不远,别有天坟场则位于淘金坑和玉子岗(今中山大学北校区一带),服务可算得上是一应俱全。


(三家殡仪馆各自的坟场分布)

几十年来,这些殡仪馆作为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一站,送走了数不清的逝者,包括众多达官贵人和军政显要。1942年在桨栏路“添男茶楼”一曲未终即吐血昏迷辞世的粤剧名伶“小明星”、在平安夜跳楼自杀的“南中国工商界巨擘”永泰隆总经理何雅各、国民党元老戴季陶、中国著名地理学家吴尚时等都在粤光制殓公司大殓出殡;而1956年11月2日著名粤剧演员薛觉先在别有天殡仪馆的大殓则最为瞩目,两万多市民蜂拥而至,目的是为了吊唁这位一代粤剧大师,出殡队伍浩浩荡荡,引得不少途人驻足观看,场面可谓备极哀荣。1957年8月15日,作家萧红的骨灰迁葬广州仪式,同样也是在别有天殡仪馆举行,场面肃穆而隆重。


广州殡仪馆一条街
广州殡仪馆一条街

解放初期,粤光公司、乐天公司和别有天殡仪馆依旧照常营业。1956年4月,在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粤光制殓股份有限公司与乐天制殓公司首先合并。1958年别有天殡仪馆并入,称联合殡仪馆,由市第二商业局属下市福利公司管理,设东川路和德坭路两个营业点。1959年10月以后移交市民政局统一管理,包括殡仪馆、火葬场和从业人员等。1962年又分开,名为东川路殡仪馆和德坭路殡仪馆。到了1969年,两间殡仪馆又合并为广州殡仪馆,并迁至先烈中路太和岗新址。相比起旧有的环境与设备,已不可同日而语。

丧葬费用能否从遗产中扣除

【基本案情】

原告张某某与其亡夫共育有四位子女,分别为长女李一、次女李二、长子李三与次子李四。因张某某的亡夫生前将一笔钱交由被告李三保管,张某某在丈夫亡故后,认为被告李三占有这笔钱没有法律依据,遂向法院起诉,以不当得利为由,要求判令被告李三立即向其返还3350元。因本案案由应为继承纠纷,法院依法追加李一、李二、李四作为本案共同原告参与诉讼。被告李三辩称:其在父亲病重时,将父亲从姐姐家接到自己家,父亲将3350元钱交与自己。大约1个多月,父亲病逝。由于父亲在临终前的一个多月时间,日常起居均由被告照料,为父亲办理后事都需要钱,案涉3350元,不应作为遗产分配。李一、李二、李四均向法庭陈述相关权利应归于其母亲张某某。

【案件焦点】

丧葬 http://www.gz183.cn/115.html费用能否从遗产中扣除?

【法院裁判】

法院经审理认为:丧葬费既非税款,也非被继承人的债务,不应从遗产中扣除。本案被告为父亲办理身后事,系尊重伦理道德、符合公序良俗的主动行为,所支出的丧葬费用不应从遗产中扣除。案涉3350元系原告张某某与其亡夫的夫妻共同财产,其中的1/2归原告张某某所有,剩余1675元作为原告张某某亡夫的遗产进行分配。考虑到被告将父亲接回自己住所照顾,多尽了赡养义务,故被告可适当多分遗产,本院酌情由被告分得875元,其余继承人每人分得200元。原告李一、李二、李四均声明愿将其应得继承份额赠与原告张某某所有,系其真实意思表示,且于法无悖,应予尊重。综上,本院确定原告张某某获得遗产的数额为800元,加之原告张某某通过夫妻共同财产分配所得的1675元,原告张某某应分得2475元。据此,法院判决被告李四应给付原告张某某2475元。

【案例分析】

我国《继承法》规定:“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应当交纳的税款和债务。缴纳税款和清偿债务以他的遗产实际价值为限”。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缴纳税款和清偿债务以他的遗产实际价值为限。丧葬费用既不属于应当缴纳的税款,也不属于被继承人的债务。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从道义上讲,殡葬义务人支出的丧葬费用,不能从遗产中扣除。故被告要求将其为父亲办理身后事的花销抵扣案涉钱款的辩称,于法无据,不能获得支持。

同时我国《继承法》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考虑到被告将父亲接回自己住所照顾,被告多尽赡养义务,为其父亲的利益多支出相应费用也合乎常理,故被告可适当多分遗产。

真的发生了!丧事进行到一半,老人突然“复活”……

82岁高龄,突发心肌梗死

过了黄金抢救期……

家人已经放弃

选择老人“落叶归根”

后事准备进行一半

奇迹却突然而至——

拔掉气管时老人清醒了

救护车去而重返

尽全力抢救3个小时

要命的反复室颤消失了

老人彻底生还……

广州市白云区季老伯(化名)亲身经历了从生到死、再从死到生的“生死之旅”,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内二科康复良好,预备下周一就能出院了。

“一想到马上再见老伙计,一起饮早茶,吹吹水,高兴!”季老伯说,捡回命不容易,以后烟不抽啦,酒更不喝。

7:50他被送进抢救室

季老伯,82岁,在广州市白云区的村子里也算是高龄老人了,身体一向不错,小毛病有但一向“顺利度过”。

没想到7月1日至今,身体出了单“大镬”——心肌梗死,要命地反复室颤,生命进行弥留阶段。

7月1日6:30,82岁的季老伯和往常一样,起床、抽烟、喝酒,然后悠闲的吃早餐,这是他坚持了一辈子的习惯。

6:45,早餐快结束,季老伯突然感觉胸口剧痛,紧接着浑身冒冷汗,反复呕吐,家人看见吓得不轻,赶紧拨打120。

“见到父亲这个样子,着实把我吓坏了,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季老伯儿子季先生回忆:“他平时身体也挺好的,突然痛得这样厉害,全家人都慌乱了。”

 7:20,白云区当地医院救护车来了,接到季老伯的时候,他仍然持续胸痛并恶心、呕吐。

7:50,老季被送进急诊科抢救室。行心电图检查诊断明确,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情况十分危急,此时,老季突发意识丧失,全身抽搐,心电监护提示心室颤动,立即给予电除颤及胸外按压。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老季反复室颤。

8:30家人选择放弃

“这会儿救好了,下一刻又不行了。”当地急救医生一刻也不敢放松。如此反复的室颤令人束手无策,他们一边奋力救治,一边拨打具备进一步救治能力的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会诊救护电话。

由于基层医院不具备转送条件,接到消息的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内二科主任、主任医师、“胸痛中心”技术总监叶泽兵边指导抢救,边安排医生带着医护人员紧急出动,火速赶往当地医院准备接回患者。

8:30,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主治医生心内二科何咏聪带着医护人员到达,准备转诊老季,没想到当地医生说:“不用你们了,患者已经回家去了。”

原来,在接诊急救车疾驰的50分钟里,老季反复室颤,心跳停止,基层医院行心肺复苏、高级生命支持等抢救措施,患者仍然无意识,医生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家属决定放弃治疗。

按照当地的习俗,当人处于弥留之际时,是要选择“落叶归根”的。

于是,由医生护送着,老季在完全昏迷、意识丧失的情况下,带着气管插管,按着球囊回家了。

12时老人“复活”

医护人员按家属要求把老季送回到家,然后为他拔掉气管,和家属交代情况后就离开了。家人看着老季这个样子,也不得不准备后事了。

12:00,后事准备到一半,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

“当时,我父亲双手突然举高,咳了出来,眼睛也慢慢睁开。说实话,当时大家都吓了一跳,我跟我儿子都跪着痛哭”。

季先生说,“我当时脑子里第一想到的就是回光返照。可是几分钟后,他可以坐起来了,还说想喝水。当时在场的亲戚赶紧问他是否认识我们,他都回答上来,最后连隔壁邻居他就记得,这时我才意识到我父亲又活了。

人虽“复活”了,但是剧烈的胸痛依旧没有缓解,老季还未脱离“鬼门关”。

季先生赶紧联系当地医生,想知道这该怎么办?

经过商量,家属们还是想尽最后的努力和孝心,向当地医生求救,当地医生决定把老季直接送往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当地医生表示,患者此时情况依旧危险,随时可能出现意外,机会可能很渺茫。

13时抢救重启

再次接到电话的省二医何咏聪医生感到惊讶,他说:“当地医生跟我说患者回来找他们了,开始难以置信,考虑到他的危急情况,他们希望直接送他来省二医,节省宝贵时间。”

“在救护车上,我一直远程关注老季的情况,发现还是不容乐观,还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我只能提醒跟车的医护人员一刻不能放松,随时准备电除颤及胸外按压。”急诊专家叶泽兵回忆。

有了心内科团队的保驾护航,老季一路平安到达省二医。

13:30,老季终于抵达省二医。鉴于他在转运途中仍有短阵室速,何咏聪医生提醒接诊护士准备好除颤仪,果然,老季刚过床就出现室颤并呕吐,医护人员立即给予电除颤并把患者头侧卧以免误吸。

15:10生命恢复并稳定

时间紧急,叶泽兵指挥直接绕行急诊科及ccu到导管室。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内二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张晓雪早已等候在导管室,血管开通手术立即就开始了。

在心内科团队通力合作和相关科室大力配合下,行PCI术,顺利开通“犯罪血管”。“期间患者心率减慢,我们马上置入临时起搏带动心脏搏动。血压也很低,灌注不佳,置入IABP辅助心脏泵血。”张晓雪说。

15:10,手术成功完成,室颤消失,生命体征恢复,目前已经在普通病房恢复中。

“真的是一个奇迹!”叶泽兵表示,“这种情况我们都很意外,患者已经82岁高龄了,也过了黄金抢救时间。没想到最后竟起死回生了。”

张晓雪分析,这个奇迹发生的关键,是尽最大的努力开通患者闭塞血管,恢复血流,这也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关键,同时,术中的临时起搏器。IABP的辅助也是起了重要的作用。

狂喜且懵着:老人还惦记着早茶

季先生接获医生通知,季老伯最早于下周一就能出院了,父子俩满脸喜色。

有意思的是,细问7月1日当天的事情,父子俩都说“完全记不得”,只是一心庆幸“医生救得快又尽力,不然真的后事下一半也得办了”。

对于老父亲为什么能撑过去,创造“复活”的生命奇迹,季先生觉得,最大可能是父亲年轻时当兵,身体素质好,老年后有点咳嗽、高血压的毛病,也一直听话吃药;此外,老人生活非常规律,有固定同龄“朋友圈”,喝喝早茶、吹吹水,精神满满。

“我好着呢,连午餐晚饭都是自己煮的!”季老伯听医生说,出院还能继续完全自理的生活,更高兴了,连医生“别抽烟啦,酒也戒了”的叮嘱也一口答应。

专家:老人胸痛要牢记两个“120”

心脑血管疾病目前是人类第一“杀手”,它导致的死亡人数正超过感染、肿瘤等,随着人口老龄化到来,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急性心梗往往有“前驱症状”,比如胸闷、胸痛,不管是三五分钟还是半小时可能缓解了,不能不当回事!应马上由别人送医院或者拨打120,切忌自己四处走动甚至走路去医院,这会增加心脏耗氧。

叶泽兵主任提醒,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等是心梗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消除一切危险因素,远离心梗最重要的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血压、血糖、血脂异常,要在医生指导下干预。

此外,专家强调,一旦出现急性心梗,要牢记两个120,一是及时拨打120叫救护车,二是救治的黄金时间是120分钟,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送院急救。

古代的丧葬礼仪,每个礼节都是人与人的情感交流

古代家中若有人死去,人们不会马上下葬,会有停柩的习俗。古人停柩主要是为了让自己的亲人走得更安详。一般在停柩时,人们会为死者沐浴更衣,保证其能够干净舒适地去投生。更重要的是,人们往往早在停柩期间里就为死者寻找了一块适宜建造阴宅的风水宝地,使其保佑家族昌盛繁荣、子孙富贵荣华。

这时,本族的子弟会将某人死亡的消息传达给与其有密切关系的人,就是人们常说的报丧。 报丧的习俗自周代即已盛行,后来此种习俗不断发展,形成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报丧形式。例如有的地方用放鞭炮的方式通知同村人自家有人逝世了。也有的地方会在门口挂上白布,作为报丧的标志。不过最流行的报丧方式还是让专人去挨门挨户通知。但是有些地方认为报丧是十分晦气的一件事,因此每报一家就要漱一次口,用以驱邪。

古代没有电话短信之类,多会写报丧信,人们以简洁明了为主要准则,一般不会详尽叙述死者的生平,而只将其死亡的时间、地点以及预计入殓下葬的情况简要介绍一下,以便通知人们前来参加葬礼。

报丧之后,亲朋好友会陆续赶来祭拜死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吊唁。古人吊唁死者时,一般会准备好相应的礼品,如丧衣、花圈等。死者的直系亲属要在停放尸体的灵堂中一一跪拜答谢前来吊唁的宾客。现代人依旧有吊唁的习俗,只不过其形式已经不复往日的繁冗,家属也不用再跪拜宾客了。主要就是瞻仰死者遗容和安慰死者家属。

在古代,吊唁仪式完成后,人们就要举行死者的入殓仪式,所谓入殓就是指为死者穿上丧衣,装入棺材中。 在为死者换衣服时,人们要失声痛哭以示对死者的不舍。换好衣服后,还要让死者的儿子为其“开光”。开光就是指用清水轻轻擦拭死者的眼睛,相传如果不给死人开光,其转世之后就会变成瞎子。

以上步骤全部完成后,人们要将死者放入事先准备好的棺材中。古人在选择棺木时也是有讲究的,据说棺材必须是由松木制成的,而不能选择其他树木,这主要是因为古人认为松树有长命百岁的寓意。将死者放入棺材后,古人还会拿出一些物品放入棺材中,作为死者的陪葬品。将全部物品都放入棺木中后,人们就要将棺材封死了。古时人们用来封棺木的钉子被称为“子孙钉”,相传用这种钉子封住棺木,能够使家族人丁兴旺、大富大贵。

一般装敛入棺之后,要做七又名斋七、烧七,是古代延续至今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丧葬习俗。旧时,无论谁家死了人,都要按照旧俗做七。做七是指每隔七天祭祀一次死去的亲人,直到做满七七四十九天为止。等到七七全部结束后,人们才能将死者送到墓地下葬。

旧俗认为做七时最重要的就是“头七”和“五七”。“头七”人们要为死去的亲人设立灵堂,为日后祭拜死者做好充足的物质准备。而做七期间最大规模的祭典就是在“五七”时举行,平日人们祭祀死者都是小规模的,但“五七”时,人们会专门聘请道士和尚为死者做法。并且这一天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要到场,在超度完死者的亡灵后,人们会聚在一起享用盛宴。

做七的习俗来源于古代的佛教。佛家认为,人死了以后,心脏若是热的,则是从六道中的人道来的,这些人死后,会变成中阴身,每七天会重新死一次,七七四十九天才会结束。也有人认为做七的习俗源自先秦时期古人的魂魄观。其实,无论做七的起源为何,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做七体现了古人对死亡的认识,其思想源泉就是古人的自然崇拜心理。

下葬是丧事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人们十分重视。在出殡前,死者的儿子要先进行摔丧仪式,所谓摔丧就是指故意打破瓷盆。据说此种习俗主要是为了让死者能够收到人们为其“寄”去的冥币。在举行摔丧仪式时,死者的儿女必须要号啕大哭,不然就被斥为不孝子。出殡时会所有的亲朋好友以及同乡邻人会簇拥在死者的棺材旁,浩浩荡荡地护送棺材前往墓地。

将死者送到事先选好的墓地后,人们就要安葬死者了,不过古人对于安葬死者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讲都是要等到日落西山时才能下葬。另外民间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即死人的灵魂有可能会从坟墓中出来,随着自己的亲人回家。人们为了避免发生此种情况,就会在安葬完死者后围着坟墓绕几圈,然后再离开墓地,据说人们从墓地返回家时,绝对不能回头张望,不然以后会有不吉之兆找上门。

亲朋好友帮着张罗完下葬的事情后,主人还要宴请宾客,有的地方把这种习俗称为“抢遗饭”。其实,从这一点上即可看出虽然传统的丧葬习俗的直接目的是安葬死者,然而其中更深藏着沟通生者、拉近感情的作用。不过吃遗饭有的是在下葬之前,送完葬之后就不再请了,亲朋好友把白布孝条脱下,告别死者家属安然回去。

历史文化常识:古代的丧葬礼仪

古代丧葬礼分为五个阶段,分别称为复、殓、殡、葬、服。

复:又称为招魂。人死后,在停尸期间,由专人呼唤死者的灵魂归于尸体,即“招魂”。招魂者自前方上到屋顶,手持寿衣呼叫死者名、字,共叫三声,然后从后面下屋,将寿衣覆在死者身上;如果不醒,再办理丧事。

殓:其仪式又分大敛和小敛。小敛是给死者裹上衣衾,越是富有者,所加衣衾就越多。大敛是把死者的尸体装入棺材。殓时,死人口中须“饭含”,所谓饭含是指将米、玉等物分别放在死者口中。

殡:入殓后,停丧待葬叫“殡”。是指亲人去世后,不愿其早早离去,停在家中,像对待宾客似的对待已死者,故称做“殡”。“殡”时,死者置于室内,用泥涂于棺木之上停放。殡的时间长短不一,富贵人家“殡”的时间长。普通百姓无地行殡,往往草草埋葬。

葬:即将死者入土安葬。人葬时,上古时期曾以活人殉葬,随后又以俑(人形的木偶或土偶)陪葬。另外,还陪葬一些用器、什物。

古代的丧葬礼仪


服:丧礼大殓之后,亲属按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穿上不同的丧服,叫“服”或“成服”。古代丧服制度分斩衰(服期三年)、齐衰(服期一年)、大功(服期九个月)、小功(服期五个月)、缌麻(服期三个月)五个等级差别,称为“五服”。衰(音cuī)就是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这一丧服制度标志了直系血缘关系与旁系血缘关系的尊卑、亲疏差异。服丧期间在墓旁搭小屋居住、看守坟墓叫“庐墓”或“庐冢”。

丁忧:又叫守制、丁艰,是古代的守丧制度。是指在任官期间,父母亲或祖父母去世,需辞官守丧,时间为三年,但其实只要有三个年头就可,实际上是25至27月。如果有的高官要员因公务繁忙而不能离任守丧,可以由朝廷命令其穿素服办公,这种做法叫做“夺情”。

丧葬礼仪和孝道观念

丧葬礼仪和孝道观念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把送死作为礼仪的重要标志。孔子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关中农村一直传承着吊丧习俗。

村里不管谁家有人过世了,得知消息的人们一大清早都去吊丧拜祭。男人们脚步匆匆上香磕头作揖祭拜后,马上入事听从安排:拉桌子借板凳搭棚箍墓联系乐人。妇女们则三五成群头顶白手巾结伴缓行于巷道,相互诉说着与逝者的交往和美好的回忆,蕞娃们不明事理的疯跑凑热闹伴随于前后。她们进门直接走入灵堂,围成一圈,手帕往嘴上一掩,脖子稍扬便阴阳顿挫的哭起来。没有安排,没有暗示,霎时各种长短、高低的哭音四起,天地同悲,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整个村庄弥漫着悲痛凄凉,笼罩在伤感的的氛围中。你听那孝子咆哮的声音,粗狂豪野,撕人裂肺,就犹如秦腔中的苦音加慢板;而吊丧着的哭声婉婉动听,韵味悠长,犹如二胡夹杂着梆子清脆呜咽。以致于让人担心无力换气而窒息!一哭亡者生前如何含辛茹苦抚养子女;二哭亡者为人处世的美好德行;三哭难以割舍的情怀。

抚棺而泣,悲从心来,将悲伤的气氛推向高潮!直到任何一位劝吊着出现,一声“对咧”,嘎然而止,令人惊叹不已!然后,至棺木前磕头行礼;接着她们努力劝慰跪伏于地的孝子起身才算完毕。安慰主家人后,按照分工走进厨房等不同岗位,料理各种活计直至帮助主人完成送丧大事。此时此刻,吊丧——哭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人生归宿的恐惧!为死人哭,为活人哭;哭其有幸,哭其不幸;大多数更是借着这个平台宣泄自己的苦楚……每经过一场丧礼,所有人的灵魂将得到一次洗礼,得到暂时的平衡安慰;毕竟活着,活着就有一切。虽然说死了才是永生,但只要出气就得将人生进行到底! 爬不完的坡,唱不尽的歌!芸芸众生谁乃大彻大悟?佛!神!

吊丧至今还流传有一笑闻。在那食不果腹的年月,主人家寒将棺木停放在院子里的豌豆丛中,豌豆已经结出长长的豆荚。某妇装腔作势边哭边摸的吃,没想到摸了个没长饱的豆荚,于是嘴里哭喊出来“哎~我咋摸了个~~秕秕”。

吊丧,是对生着的关心和抚慰,对死者的尊敬和悼念。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了邻里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昔日的丧葬礼仪

在过去,婚丧嫁娶,丧事排在了第二位,可见丧事的重要。丧葬习俗源远流长,几经沉浮,笔者愿将所知奉献读者。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别看区区百里的县域,在风俗上也是有同有异。不过,丧葬习俗都有迷信色彩,但是都得按程序办事。

穿衣服。老人在临终前,头咽最后一口气,儿女或晚生后代把准备好的衣服鞋帽为老人穿戴整齐,然后抬到堂屋放好的春凳子上,同时,将老人铺盖好,然后给老人一手攥上一块大果子,(多数都是核桃酥)说是上路时遇到天狗拦路,投给天狗的,还有的说,路上饿了,自食的。

支火连。穿好衣服以后,紧接着就是支火连。所谓支火连就是用一块长条白布缠绕一条扁担,连接逝者头部和前门上框,然后由孝子用小酒壶从井里提壶清水(水不能落地)给老人净面开眼官。边净面边说:“开眼官,看家乡;开耳官,听八方;开鼻官,闻供香;开嘴官,吃供牲。”据说,眼官开不好,来生五官会失聪的。眼官开完后,下一步就叫道,叫道时由长子或晚生后代手握木勺敲打上门框,边敲边喊:“爸,(妈)呀!三股道从当间走哇!”连喊三遍。为什么要从当间走,据说,当中为阳光大道,两边乃旁门左道。支完火连,然后在逝者床前摆好供品,其供品,有的是三牲,即猪头,鱼、鸡;还有的即鱼肉点心或果品之类,同时摆上香炉(或碗)烧上香。

送纸。逝者停放好支完火连,由孝男送倒头纸。送纸要绕小庙三圈。往下,中午送午间纸,晚上送黄昏纸。一直到入殓。送纸的说法是,人殁了,魂灵不能在家存身,送到庙里暂住,等到送行再接回家中,出殡送往西天。送纸时孝子们都披麻戴孝,头顶白孝帽,扎包头,身着白孝衫,脚穿蒙白鞋。对于蒙白鞋有个说道,儿女重孝蒙全白,隔辈人鞋口,鞋后跟留黑。送纸时,外甥打灯笼,孝男端托盘,其顺序按族系辈分亲疏排列。送纸送到街头五道庙。以前五道庙村村庄头都有,专供送纸用。到了上世纪搞大跃进破除迷信,统统被拆毁,以后谁家死了人,就用三块砖在村头码一个代替小庙,一直沿用到文化大革命。

入殓。把棺材放到房屋前,里面用纸糊严,特殊的财主是用蜜蜡密封,由女儿在棺材底上絮上棉花,摆放好大钱,然后将逝者搭入棺内。入殓前先撬殃,有一人用小扁担伸入逝者腰下,撬弄几下,目的是逝者咽气时窝在嗓口眼里的一口臭气释放出来。撬殃为一个人干,临干前大喊两声,“撬殃咧!”,其他人猫起来以免挨殃打。干撬殃的人多为一人一口或是缺“电”的人。撬完殃,逝者的枕头铺盖衣物由他处理。这种脏活,过去只给块白布,现在是百元现金了。逝者入棺内以后要拨正,这事由长子来干(时下也有女儿或女婿干的),一手拿一面镜子,另一手拿一杆秤,用秤杆敲镜子,边敲边说:“爸(妈)明的是镜,灵的是秤!”,说完三次以后,用秤杆掀掉老人蒙脸布。然后,盖上棺盖钉棺钉。钉棺钉时,孝子们跪在灵前齐喊,“爸(妈),东躲钉啊,西躲钉啊!”入殓后,棺材前脸粘贴名堂。名堂写在白条纸上。要写府门,名讳,享年,享年要多写二岁,即天一岁,地一岁。入殓后,孝子守灵,天晚,午夜,黎明烧纸恸哭。

送行。把纸扎的车,马、库、童沿街摆开。所谓的车,即纸扎的小车子,也称轿车,其御手名得用,也叫得儿用厮;马,即纸扎的马;库,上写金库银库即库房;童若干,即年轻的男佣女佣。孝子抬着椅子,晚辈跟扶,椅子上放着纸扎的摇钱树,摇钱树上写逝者生辰年月,按一岁一条,有若干纸条,孝子们边走边叨咕,“爸(妈),顺着摇钱树走哇!”一直到庙上。可见,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还是可以带走的。到了庙上,先烧纸,再有司仪主持“亲戚上香。”上香后,磕头,每人连磕四个,上香磕头完毕后,司仪正经八板地宣布:“砸鬼!”司仪把大把的砖头儿果子(即干饽果子)投掷空中,围观的男女老少,不等落地,都争先恐后地去抢,说是砸鬼的果子,孩子们吃了好活。庙上的仪式完了之后到村外十字路口焚烧纸草。

起灵。由长子背负棺木前脸,手兜棺底,其他孝男手捧两帮,当然也有其他人帮忙,把棺材抬出院内,停放在自家门口,然后用杠抬,或用车拉,一切准备就绪,司仪高喊,“起灵!”起灵后,要为逝者烧纸,一起灵就意味着出殡的开始,出殡要看院落正房柁的福头方向,朝南走南门,朝北走北门。

出殡。长子扛灵幡,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以下按亲疏关系,排成一个长队,女性乘车尾随其后,帮工的,看热闹的也随之而来,其队伍浩浩荡荡,好不热闹。来到墓地,将棺材吊入墓穴,拨正行穴方位,这时候由帮忙的,将装有五谷杂粮的罐子,俗称下食罐同和棉花做的打狗棒放在棺材前。棺盖上放好殃状,用瓦压好。所谓殃状,是一张用毛头纸,拿水笔写上逝者生卒年月日,画上鬼神丁,画鬼神丁时,要一气呵成,再用一块瓦在上面写上“亡生安稳”四个字,殃状是否是通往阴间的通行证或是介绍信,不得而知。打殃状由专人来干,需拜请人家来做。下葬完后是填土埋坟,然后烧纸,烧纸扎的锅头及喝脏水的老克猪。据说,锅头和老克猪是为女性扎的,女性要围着锅台转一辈子,带走吧;做为主妇的女性,为家里要洗一生的脏衣服,泼一辈子脏水,扎个老克猪效效力,把脏水喝了吧。同时在坟头插灵幡,插时要拔三拔,据说灵幡也叫引魂幡,是引着魂魄上路用的。埋完坟以后由长子用孝衫子兜一抔土,返家,返家途中不许回头,到家后将土放炕席底下,称为“福土”。

开门,圆坟。第二天蒙亮,晚辈们去坟地为逝去的老人开门。开门是用五根高粱秫秸,每根都要两头折弯,其中三根插在坟前,两根插在坟后,即所谓的前后门。在开门的过程中,要在“门上”用五色线拴上一枚铜钱,意识着开门大吉。早饭后,晚辈们再去坟前,摆供,烧纸,然后攒土圆坟,把坟堆成圆锥形。以后就是一期,三期,五期,百日都要上坟摆供烧纸。再后来就是每年清明,祭日,七月十五,十月初一,过大年都要祭奠,可以说情意绵长无尽期。

回头再说一下墓地的选址和打墓。所说的选址就是找个地方,打墓,简单说就是挖一个长方形的坑。可是在那个年代,说道大着呢。一些高官富豪认为选坟茔,建墓地决定着他们家的未来,就是一个有几亩地的小户人家,也在这方面下功夫。人还活着的时候就找相士找风水宝地做墓地,为的是将来祖坟里冒青烟,后代人能做高官,能发大财。从一个传说中可以看出墓地的风水有多重要。某村有一个财主,请一位相士为他选择了一块风水宝地,名曰:“鹰地”,他死了以后,儿子们找了八个属兔的人为他打墓,打墓期间,有相士路过,相士端详着墓地问:“各位都是属兔的吧?”八个打墓的一听,很惊讶,问:“先生怎么知道的?”相士回答:“此地,乃鹰地,你们不会不知鹰会抓兔,百日之内,你们就有死亡之灾。”八人害怕了,请求相士给一个破灾之法。相士说:“你们八人打完墓,向四外跑出百步,持铁锹奋力铲地,此灾破矣。”说完相士离去。到了下葬的时间,财主家的相士到了,瞅了瞅墓地说:“天机已破,鹰的两翅,双爪全被铲断,眼看就要死了,鹰地已不鹰地了。”

在那个社会贫富悬殊,没有土地的农民,可以说是死无葬身之地,一些穷到极点的人死了,连装殓的破柜也没有,用一张芦席一卷埋了了事。可是一些名门望族的富人家,。别看平时对穷人吝吝啬啬,而办起丧事来却是一掷千金如粪土,要得是风光无限。老的一咽气,立马发丧帖,做讣告。很快就有一批趋炎附势的大执宾,参与谋划。更有攀龙附凤者,借此机,拿出一笔丰厚的奠仪。此时逝者的门口,已搭起高大的席棚,棚里高悬挽联,挽幛,纸扎的车,马、库、童、青牛白马、九莲灯,簇拥长街,院内灵堂中停放的是柏木棺材杉木椁,灵前是猪牛羊三牲,逝者装殓,有金银首饰,嘴里含着珠宝。发丧七天,找几批吹鼓手,对台的喇叭比着赛的吹,围观者水泄不通。出殡时三十二个人(有的是六十四个人)的大杠,金蟒红棺罩,苏州刺绣的杠围裙,围裙上绣有《唐僧取经》,《八仙过海》,引来四方百姓围观,令其大开眼界。

当然,有的丧事办的也不是那么顺风顺水,毕竟人有旦夕祸福。过去有个村叫王八岗子,村里有个财主,丧事办的特大,单就扎的纸草来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全扎上了,结果惹怒了上苍,即将出灵,顷刻间狂风大作,天火降临,为了挽救棺材,无奈的东家哀求众人拆毁院墙,事前承诺,每拆一块砖,赏大洋一块。火后,除保住了棺材,家产却烧了个一干二净。故事虽然夸张,寓意深刻。

到了上世纪的1966年,破四旧,平坟,掘墓,扒棺开始了。穷人的坟墓,铲平坟头,夷为平地也就了事了,财主,高官的坟墓就没那么自在了,把坟打开以后,先从棺材里清理财宝,然后上缴充公,其棺木由生产队拉走,最后将坟平掉。

坟茔没有了。各村重新选择荒芜的、兔子不拉屎的边角地做全村的坟冢。埋人时,家不分祖姓,人不分辈分,性别不分男女,统统埋在一块地,后人给前人顶脚的习俗也就没有了。还出现了自家人烧纸,烧在了别人家坟头的笑话。

逝者安息——丧葬礼仪

古代按照周礼“生有所养,死有所葬”的原则,把对死者的安葬当成庄严、肃穆的大事。丧葬礼是表示死者脱离人生和社会,,同时寄托生者的哀悼和追念。灵魂不灭思想使丧葬礼与许多信仰习俗紧密结合。使丧葬礼成为人生礼俗中最为繁复多样的礼仪。各民族葬式各异,基本目的是让死者有个满意的归宿,使生者不至于受到困扰。

停灵 人死后到出殡前,棺木停放在家中,俗称“停灵”,一般3或5 天,也可以更长,但必须是奇数。亲友们为死者作佛事、法事,请僧道诵经,恳求佛给亡人赦罪。出殡前披麻戴孝的人作辞灵仪式,棺木出堂时,长子打幡,次子抱灵牌,以下持“ 哭 丧 棒”。

出殡 棺木起扛后,长子摔盆。亲友送殡者,男子在前,女子乘车在灵柩后。由家宅送往墓地途中,凡经过城门、桥头、庙前、路口都要撒纸钱,迷信说法是为死者通向极乐世界撒买路钱。出殡行列包括丧葬锣鼓、纸人、纸马、花圈、挽联、僧道、孝属、灵棺及送殡的车轿沿途有死者的亲朋好友摆设的茶桌,一为出殡队伍饮水,二为表示悼念和慰问之意。

下葬 事先请风水先生择定墓地方位,俗称“破土”。然后,用大绳将灵枢缓缓放人嘉穴中,此时鼓乐大作、孝子跪灵,随后,焚烧花圈、挽联、纸钱,丧家及送殡者每人抓一把土洒进穴中,由扛夫填平,堆成坟头,孝子最后叩谢送殡者,至此丧礼告成。

葬礼把社会习俗与信仰杂糅在一起,既是对死者的追念,也是对死者进入另一个世界的祝福。

红白事撞在一起,谁应该先走?哪一方该让道?

咱们在农村生活,相信对于农村的各种风习讲究都是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的,农村这些风习讲究贯穿于农村人们的各种生活的方面,从小到大,面面俱到,对于人的一生中尤为重要的红白事更是不例外,在农村,人们讲究“两家喜丧同日子,先让喜家发轿子”,这是什么意思呢?

红白事撞在一起

  “两家喜丧同日子,先让喜家发轿子”

  这是农村在红白事撞在一起的时候,一种约定俗成的风习。虽然红白相撞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比较少,但是保不齐就会发生。而在这时候,办白事的人家就会主动让路,让红事的人先走。其中的原因如下:

红白事撞在一起

  1、咱们在举办喜事的时候,一般都是讲究一些“良辰吉日”,而这些寓意美好的“良辰吉日”都是比较少的,所以什么时辰做什么事情都是定好的,就基本上不会改动。而白事则不同,毕竟人去世无法预测,所以也就不会有什么“良辰吉日”一说,所以就可以先缓一缓。

  2、结婚毕竟是喜事,所以在人们看来是比较吉利的。而办白事的人家遇到办喜事的时候,也算是一种比较好的征兆,所以就会给办喜事的让路,以求“喜事先行”的目的,也是给逝者积一些阴德,好让逝者在阴间能获得好报。

  “两家喜丧同日子,先让喜家发轿子”这是农村的一种传统风俗,既是人们对于一些吉利美好的寓意的渴求,也是人们谦让讲礼的一种表现。

客家传统文化-灵堂

在中国传统风俗中,有这么一说,落叶归根,说的就是人在老,与世长辞后要回到自己的故乡安葬,并在各地有不同的丧葬文化,今天小编带大家去简单看一下客家传统文化中的丧葬文化的灵堂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也就慢慢变得开放了,能节俭的都尽量的节俭了,记得小时候看老人去世后,灵堂全部都是用纸糊的,耗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如果人家选好出葬的日子太近的话,会弄得手忙脚乱的,并且会的人少之又少,现在就把纸质的改为布的,在布置灵堂的时候直接挂起来就好了,方便快捷,还可以重复利用;

灵堂

主灵堂

    为尊重已故逝者,一般会在大厅的上厅中间写上尊字,并配上对联与横批;

灵堂

灵堂

    在往前就设置灵堂的左右门;

灵堂

大门

    在宗祠的大门上方写上吊唸堂,并配上上下对联,灵堂设置时,都考虑到后续的风俗,比如说,主家如何迎接来宾,在什么位置祭拜等等,均做了全方位的考虑,以满足整个丧葬礼仪的进行;